福利院的活动已进入轨,有其他老师,阿姨盯着,时不时还会有和娄晓娥一样的志愿者来这学雷F,做好事,减轻他们的压力。
刘光福有了更多的时间,做自己感兴趣的事。
接下来的日子,他天天带着五只小狗进山,训练它们。
每只小狗都取了名字,从大到小依次是一龙,二龙,三龙,四龙,五龙。
和它们的前辈海龙,小龙一样都是龙字辈的。
刘光福对五小龙期望很高,希望它们能继承“前辈”衣钵。
这天,刘光福又带着五只狗子进山拉练。
等五小只跑累了,带着它们在一颗大树下修息。
就在这个时候,刘光福看到树上,好像有一个小黑点落了下来。
仔细一看,是只雏鸟,刻不容缓间,他高高跃起,用柔劲接住小鸟,然后倦起身体,在地上打了个滚,卸去冲击的力道,才慢慢站起来。
小雏鸟安然无恙,这时,刘光福才有心情仔细打量起来。
小鸟通体粉红,全身上下没有羽毛,丑萌丑萌的。
刘光福又抬头向大树顶上看去,依稀间,还能听到几声清脆的幼鸟的鸣啼声。
原来,树上的鸟巢里有一只杜鹃的幼鸟。
杜鹃鸟是自然界臭名昭着的骗子,雌杜鹃会选中别的鸟的鸟窝,把她自己的蛋产在这个鸟窝中,相当于寄生。
而杜鹃的幼鸟出生的第一件事,就是把巢中所有其他的幼鸟和鸟蛋都挤出去,以此独占“养母”所有的食物和关爱。
每年的春夏,都会有成千上万只寄主鸟的蛋和幼雏被新出壳的大杜鹃雏鸟,以这种残忍的方式杀死。
而被蒙在鼓里的小鸟父母却还在全心全意的照顾着,这个仅存的、杀害了他们亲生孩子的、只会喊‘饿饿饿’的凶手。
我国古代有个成语,“鸠占鹊巢”就是专门说的杜鹃鸟的这种习X。
因为这种习X,刘光福对杜鹃鸟怎么也喜欢不起来。
不过再不喜欢,他也不会过多干涉。
大自然是神奇的,每一种生物都有它活下去的方式,杜鹃的这种生存方法,是刻在它基因中的,或许违背了人类的道德,但是对杜鹃来说,只是它存活进化中,得来的方式而已,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。
刘光福不会按自己的喜好来做,不过人类社会中,遇到这种事,他就不会客气了……
捧着手里的小鸟看了半天,还是认不出是什么品种,只能靠脑中的百科年资料库查找,比对。
小鸟大概是觉得安全,张开尖锐的鸟嘴呜叫着,向刘光福要吃的。
“嘴膜淡褐色、嘴铅灰色,蜡膜黄褐色,趾为暗黄色,爪是黑色,看它的样子,应该是一只隼”。
刘光福一边仔细观察,一边和找出来的资料对照这只幼鸟的样子判断着。
如果真是隼的话,那只能说杜鹃鸟真是胆大包天,敢惹鸟类中的王者。
隼是鸟类食物链的顶端,飞翔能力极强,也是视力最好的动物之一。
在自然界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,很多隼形目的鸟类也被人们认为具有勇猛刚毅等优良品格,所以有不少国家的国鸟都是隼形目的鸟类。
最出名的就是海冬青。
《本草纲目·禽部》记载:“雕出辽东,最俊者谓之海东青。”
海东青属于大型猛禽,体重健壮。雌性比雄性还大。最重可达6公斤。
身高1米左右,两翅展开2米多长。头部羽毛白色,缀有褐斑,上体均呈暗灰色;胸部褐红色,缀有褐斑,尾部纯白色;嘴较厚长,跗跖只上部被羽,雌雄同色,喙爪像铁钩一样硬飞得即快又高,能捕天鹅、野鸭、兔、狍等禽兽。因此,辽代的皇帝,每年春天在鸭子河(今松花江)附近放海东青捕天鹅,捕到第一只天鹅,要摆宴庆贺,名曰“头鹅宴”。
金、元时期女真族和蒙古族的贵族也有用海东青捕猎的习俗。
海东青常见于海滨及江河附近的广大沼泽地。
据《契丹国志》记载:“五国(即HLJ流域的五个部落)之东接大海出名鹰……”,名鹰海东青,多单独生活,但幼鸟常伴亲鸟飞翔。栖息时,停落在岩石或地面上,有时长时间地站在乔木枝上。
主食野兔、鼠类等中小型兽类,夏秋时节,常飞行在水面上空,向水内俯冲以搜萦鱼虾;冬天捕食村里的小猫和小狗,并食腐尸肉。
海东青捕食犹如闪电,扑扑凌凌人,煞是威严。
它的食量很大,耐饱饿力较强,吃饱一次可20天不进食。
在辫子朝有“羽虫三百有六十,神俊最数海东青。”的美誉。
刘光福救的这只小鸟,当然不可是生活在黑三省那边的海东青。
经过仔细辨别,确定其是一只游隼。
游隼也不错啊,它俯冲时速可达每小时389千米,是世界上俯冲时速最快的鸟类,也是沙漠国和安GL的国鸟。
平时多单独活动,叫声尖锐,略微沙哑。
通常在快速鼓翼飞翔时伴随着一阵滑翔;也喜欢在空中翱翔。
主要捕食野鸭、鸥、鸠鸽类、乌鸦和鸡类等中小型鸟类,偶尔也捕食鼠类和野兔等小型哺乳动物。
性情凶猛,即使比其体形大很多的金雕、矛隼(海冬青),鵟等,也敢于进行攻击,不过动机往往是保卫巢穴和领地。
由于它主要是在空中捕食,因而比其他猛禽需要更快的速度,所以具有相对较大的体重,有像高速飞机一样的可以减少阻力的狭窄翅膀和比较短的尾羽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